检针机灵敏度怎么调?按食品类型来
检针机灵敏度不是越高越好,调太高总误报,调太低漏检,得按食品类型来,这样既准又不耽误生产。这几种常见食品的灵敏度调整方法,记牢就行。
首先是 “面粉、淀粉类粉末食品”,灵敏度要调最高。这类食品细,容易混进细针(比如 0.2 毫米的缝衣针),要是灵敏度低,细针查不出来,会混在食品里,吃的时候很危险。调的时候把设备的灵敏度旋钮(一般在设备侧面)转到最高档,比如 “5 档”,然后用 0.2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设备能准确报警,再放面粉试,要是没误报,就这个档位;要是误报,稍微调低一点到 “4 档”,再试,直到既能查到细针,又不误报。
然后是 “袋装零食(比如薯片、饼干)”,灵敏度调中档。这类食品是块状的,不会有太细的针,一般是 0.5 毫米以上的针(比如包装时不小心掉的大头针),灵敏度调 “3 档” 就行。用 0.5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设备能报警,再放几袋零食试,零食的包装袋(比如铝箔袋)不会让设备误报,就合适了。别调太高,不然设备会把包装袋的金属拉链当成针,总误报。
再是 “肉类、禽类(比如冻肉、鸡肉块)”,灵敏度调中低档。这类食品里有骨头、金属离子(比如铁元素),要是灵敏度太高,设备会把骨头、金属离子当成针,误报很多。调的时候先调 “2 档”,用 0.8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能报警;再放一块肉试,设备不报警(说明没把骨头当成针),就这个档位。要是还误报,再调到 “1 档”,但别低于 “1 档”,不然 0.8 毫米的针也查不出来了。
还有 “罐头、玻璃瓶包装食品”,灵敏度调低档。罐头的铁皮、玻璃瓶的金属盖会干扰检针机,灵敏度太高会误报,调 “1 档” 就行,重点查 1 毫米以上的针(比如生产时不小心掉的铁钉)。用 1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能报警;再放罐头试,设备不报警(没把铁皮当成针),就合适了。另外,测罐头的时候,要把罐头放在检针机的中间,别靠近边缘,边缘容易受金属盖干扰,误报。
调整的时候要注意,每次调完都要用标准针和实际食品测试,别只调不试;不同批次的食品(比如不同品牌的面粉),可能成分不一样,也要重新调一下灵敏度。把每种食品的灵敏度档位记下来,下次再测同款食品,直接调过去,不用再慢慢试,省时间。
首先是 “面粉、淀粉类粉末食品”,灵敏度要调最高。这类食品细,容易混进细针(比如 0.2 毫米的缝衣针),要是灵敏度低,细针查不出来,会混在食品里,吃的时候很危险。调的时候把设备的灵敏度旋钮(一般在设备侧面)转到最高档,比如 “5 档”,然后用 0.2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设备能准确报警,再放面粉试,要是没误报,就这个档位;要是误报,稍微调低一点到 “4 档”,再试,直到既能查到细针,又不误报。
然后是 “袋装零食(比如薯片、饼干)”,灵敏度调中档。这类食品是块状的,不会有太细的针,一般是 0.5 毫米以上的针(比如包装时不小心掉的大头针),灵敏度调 “3 档” 就行。用 0.5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设备能报警,再放几袋零食试,零食的包装袋(比如铝箔袋)不会让设备误报,就合适了。别调太高,不然设备会把包装袋的金属拉链当成针,总误报。
再是 “肉类、禽类(比如冻肉、鸡肉块)”,灵敏度调中低档。这类食品里有骨头、金属离子(比如铁元素),要是灵敏度太高,设备会把骨头、金属离子当成针,误报很多。调的时候先调 “2 档”,用 0.8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能报警;再放一块肉试,设备不报警(说明没把骨头当成针),就这个档位。要是还误报,再调到 “1 档”,但别低于 “1 档”,不然 0.8 毫米的针也查不出来了。
还有 “罐头、玻璃瓶包装食品”,灵敏度调低档。罐头的铁皮、玻璃瓶的金属盖会干扰检针机,灵敏度太高会误报,调 “1 档” 就行,重点查 1 毫米以上的针(比如生产时不小心掉的铁钉)。用 1 毫米的标准针测试,能报警;再放罐头试,设备不报警(没把铁皮当成针),就合适了。另外,测罐头的时候,要把罐头放在检针机的中间,别靠近边缘,边缘容易受金属盖干扰,误报。
调整的时候要注意,每次调完都要用标准针和实际食品测试,别只调不试;不同批次的食品(比如不同品牌的面粉),可能成分不一样,也要重新调一下灵敏度。把每种食品的灵敏度档位记下来,下次再测同款食品,直接调过去,不用再慢慢试,省时间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上海友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